多倫多福地
  • 多倫多福地
  • 預置計劃
  • 墓園
  • 殯儀
  • 網誌
  • 資料
    • 如何在网上获取安省死亡证
  • 多倫多花店
  • 聯繫我們

万柏墓园日记-Stella的故事

2/28/2015

0 Comments

 
松山墓园,1点半,晴天

很多人认为死亡是绚丽人生的终点,葬礼是悲痛欲绝的仪式。

在松山墓园的礼堂,我们这些墓园的前台工作人员,殡仪官,预置顾问,家庭顾问听了三岁半女孩Stella的故事,都深有启发,听她妈妈说完Stella的故事,相信你们也深有启发:

这是我的女儿Stella,从她出生那一天起就挑战我如何做一个人。

她一岁半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早上5点从床上醒来时叫“妈妈,我醒啦啦啦”

我还在睡觉,试图把耳朵盖起来假装没听见,过了几秒钟,她开始生气:“妈妈,马上来帮我起床。我只能很不情愿来到她漆黑的房间,她已经伸着手等我帮她穿衣服。我就是这样开始每天的例行工作。

早餐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喜欢什么样的早餐?“
”嗯嗯嗯,我喜欢冰淇淋!“
”stella,你不可以吃雪糕“
”为什么?“
”因为这对你不好“
”为什么“
”因为有糖“
”为什么“
”因为,你不能吃“
”雪糕!“
”不能吃雪糕“
”好吧,妈妈“她终于让步了“不吃雪糕,我吃杯饼吧”

这样平静有趣忙碌的生活持续了两年,直到有一天,当Stella两岁的时候,被诊断出脑瘤,“你的女儿将会在3到6个月中死去。“

这个诊断比我最可怕的恶梦还要恐怖。伴随着这突如其来的癌症诊断结果,我们倍受煎熬的是要面对仍然活蹦乱跳的Stella将要死去的事实。

对于失去亲人太快的家人来说,痛苦源于那些堆积如山的已被粉碎的梦想。这些梦想有可能是退休后的夏威夷之旅,或者是父女出海钓鱼。对于我们来说,Stella再也不能做那些其他女儿要做的事情:"出生,成长,上学,考高分,进大学,考高分,做好工,升迁,赚很多钱,结婚,生孩子,贡献社会,做有用的人“

我最怕的事情就是想到stella的生命这么短,如何规划?难道在她死后,只能留下吃与不吃冰淇淋的回忆吗?

可是我们都错了,虽然没有书,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养育一个将要死去的孩子,但是我们很幸运,Stella比任何一个人都聪明,她愿意教我们,我们可以跟着她的带领。

她要所有孩子都喜欢的东西,早餐吃雪糕。我们每天都给她吃雪糕,她要涂手指脚趾甲,我们涂。然后她要在早上6点吃汉堡,我们去附近Sobeys买。她需要什么,周围成队的人会帮她实现愿望。她喜欢跳舞,特别是伴随着音乐Thank You For Being a Friend,当病情加重不能站立时,她学会了用躯干和手臂跳。当她不能坐起来的时候,她移动头部跳,当她不能移动头部时,她用眼睛跳,总之,她想跳就跳。

最能表现Stella精神的是画画,像其他孩子一样,她下换画画,特别是在那些不许她画画的地方。当她病情严重的时候,我抱她在膝盖上,手把手和她一起画画,她总是把头低下来要咬住笔端,这样十几次后我很不耐烦,我跟她说,“画笔不是拿来吃的!”Stella抬头看看我,俯身向前用牙咬住画笔,弯腰向纸,用嘴自己独立画起来。我的泪水瞬间涌上眼眶。癌症总是要拿走Stella的能力,但她也要试图抢回来。

Stella确诊后不久,我就开始把我和Stella的生命日记放在了博客上。几个星期以后,通过facebook和电子邮件,还有工作中喝咖啡,这个网上日记博客就传开去了。陌生人,家庭成员,朋友们开始每天阅读博客,了解Stella.当她的故事传开去的时候,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开始发生了。人们关心她,也关心我们,那些倾盆大雨的爱护真是太神奇了。

人们在家做杯饼和各种Stella喜欢的点心,有个人还别出心裁到附近的雪糕店订制有她名字的雪糕。热心人的赞助让她去了她最喜欢的地方,Great Wolf Lodge 五次,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去过一次。她还和我们一起飞去了美国芝麻街享受了3天VIP服务。她每周都去Riverdale Farm.每天邮箱里都收到给她的礼物。DVD,T-shirt,毛毯,画,书,玩具,礼物卡。

人们不光送东西,还亲自来帮忙。有一天,我坐在沙发上抱着Stella,一辆白车停在门前,一个陌生妇女和她两个小孩开了两个小时车,带来了一车的玩具和小吃给stella,这个他们在网上认识的小女孩。这两个小孩走进我们的房间,画画和陪stella玩了几个小时。

熟人们捐钱在一个游乐场起了个游戏房,以stella名字命名。

一个画家帮助她做了一个大油画。

有一对从美国Indiana开了8小时车的年轻夫妇带给Stella自己做的冰茶而且还放了一首他们写的歌。

两个小女孩夏天每个周末都摆柠檬水摊,命名为The Joy Cafe,并以她的名义捐了超过$400元。

一个陌生人安排Stella去骑马。

一个音乐理疗师义务来把舞蹈带回我们家。

16星期的每一天,家人和朋友都来帮她画手脚指甲,扮演小马演出,做任何事情让她开心。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这些礼物,这些人,这些事情,我开始看到和感到上帝的存在,这种感觉比读圣经和去教会更强烈。

我感到Stella留给我们后人的,不是完成人生那些要做的事情,而是意味着更多。她激励人们去做好事,那些细微的发自肺腑的善举。她每天在做的,就是创造友谊和无私的奇迹。
0 Comments

转载: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

2/25/2015

0 Comments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加拿大 51网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info.51.ca 无忧资讯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在农村,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

自从2006年免收农业税之后,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主要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不再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关系,也不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处于“个人自治”的状态。

(1)春节的力量。亲人团聚,过年拜年。过年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当然,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已消失殆尽了。

(2)祭祀。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与祖先交流。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3)葬礼。很多老人没有挨过冬天。过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其实恰恰相反。相比古代,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来越贵生,对于死,不再有敬重,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丧礼,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本家一个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过节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称赞中央的政策,谴责干部的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守丧完毕,大家集体出力,将他抬到山上,让他入土为安。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集体上街玩等等。为死者守丧和送葬,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妻子•房子•车子

(1)妻子。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男青年来说的。在今天的社会,农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妇越来越难。一来,这是由中国男多女少的现状决定的。而且,农村稍微长得好看点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里去了,愿意嫁在农村的女孩子越来越少。二来,农村青年讨媳妇,要具备的物质条件很高,现在普遍的一个情况是:彩礼六到八万,房子两套:在老家一栋楼,在县城一套房。这个压力,并不比城市青年讨老婆的压力小。

过年的时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来了。只要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这在乡村已成了一门生意,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如果初步说定一个,男方至少要给媒人五百块,最终结婚时,还要给上千的报酬,有的甚至要给到两三千。

传统的农村婚姻,从相亲到定亲到结婚,要三四年时间,男女双方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现在却不同,年里看对的,过了年,马上定亲,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过去,女方怀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听过一个搞量化统计的学者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农村孩子结婚越来越迟。但我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女孩子难找,男孩子一到二十岁,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对象,物色好对象之后,既怕女孩子变心,又考虑要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情况,就催着孩子赶快结婚。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也是与日俱增的。

(2)房子。刚才已经说了,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平时都空着,只是过年时回来住,但对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过年时,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过年,但父母住不惯,在县城过了大年,初一就赶回来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没有。

但是,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下面给大家看我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写的一则笔记,涉及到房子和婚姻的问题,但还有其他的含义在其中。

2013年冬天的一则笔记

跟大哥、细哥到二郎庙水库捕鱼。(细哥承包的这座小水库只有三十亩的水面,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山上,水很纯净,可直接饮用,鱼放在里面长得非常慢,一年下来甚至还要瘦。每年腊月底或者年初,细哥就要从外面进鱼秧,虽说是鱼秧,其实有三斤多一条——这种鱼是在平原地带的池塘里用饲料喂养的,进价是两块多,但是鱼在纯净水里清洗了一年之后,肉味大大改善,可以卖到五块多一斤。)

一个拉砖的师傅把车停在坝上。我们问他,从山下往山上拉一趟要多少钱。他骂了一句话粗话,然后说:“两百块,划不来!”又说,就是这样的生意,也越来越少了。山里的楼房基本都做完了,没有做的也都在县城里买了房。大哥说:“在县城买房又么样,到时住在那里做什么呢?”司机说:“只要是人,总有个生存的法子。”又来了一个人,是细哥的同学,他的摩托车上带着老婆和还在读初中的儿子。得知他在这山里做了楼房,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细哥问:“你要买那么多房做么事!”他叹了一口气:“我们这时代不叫人过的时代!没办法!”“做了一栋楼,买了一套房,还叫没办法!明年还去打工吗?”“不去打工,在家里做么事?”而这座水库上头的两个塆子的人家,基本上都在这里做了一栋楼,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其间来了一人,开小车,戴墨镜,手腕上戴着很粗的黄金链子。老远就用粗嗓子喊正在水上下网的细哥,问有鱼没有。细哥正划着独木船,一只手划,一只手下网,笑着答:“你又不买,问着做么事!”同我们说话时,他的墨镜始终没有摘下来,神气得不得了。墨镜又对细哥喊:“别扑了麻雀(翻船)哈,我是秤砣,到水里就沉了,帮不了你。”说完就独自哈哈地笑。他同我们说起晚上要陪开挖机的斗地主。说是挖山种天麻,规模很大,已经买了十五万斤树。从言谈中得知,他平时在县城住。细哥的同学也说,他准备将家里几面山的树都卖了——分田到户后交了几十年的税,没有沾过任何光。后来听细哥讲,墨镜小学没读完,就在外面混,替人讨债,拿斧头砍人,就这样起家的。

一会儿又来了母女三人,带着一个三岁的小孩。她们是来买鱼的。跟墨镜是亲戚。墨镜却不认识那个年纪最小的女孩。“跟以前长得不一样了呀!”墨镜说,“在哪里打工?”她说在温州。“属什么?”“属鸡。(刚满20)” 墨镜说:“还没有说人家吧?我帮你介绍个。”女孩的母亲说:“她回来这几天,已经有好几个人来介绍。”“某某某正为儿子找媳妇急得哼,我把你说到他家。”(说,替人说亲的意思)女孩母亲连忙说:“那怕是不行,她想嫁到县城里。”墨镜说:“他家在县城有套房子。那男孩的娘脾气不好,但你们又不跟她过,你们到县里住,做点小生意。他家也有钱,你叫他们现在拿个四五十万,轻而易举就拿出来了。”墨镜走的时候,表示过两天,要带那男孩上门相亲。 

(2013年腊月25)

(3)车子。近些年来,对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对一种东西的渴求,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那就是车子。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万,八万,二十万,各种档次的都有。老百姓不认识车子的牌子,不知道车子的价位,只知道这些车叫“小车”。不管什幺小车,关键是要有!

在农村,房子是一个媒介,车子更是一个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表示衣锦还乡。很多二代、三代农民工,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买一个车子。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

春节的县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与此同步的情况是:物价飞涨。

知识的无力感

这十多年来,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农民工身上。众所周知,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无人照料。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仅仅只有一个成员务工,通常不足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应该说,他们的辛劳和泪水还是得到了适当的回报。 

倒是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却往往被忽视。一类是孤寡老人。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

在第一类家庭中,这些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有人会问:国家不是有低保吗?是的,他们中的确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在我的家乡,低保的额度是每年八百。但是,绝大部分这样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因为他们处在农村的最底层,没有人替他们说话。低保名额通常被身强体壮者拿走。甚至,有些村干部为了堵住所谓“刁民”的嘴,不让他们到镇上或县里反映村里的问题,就把这些人变成低保户,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低保。“有钱人吃低保”,早已成为农村公认的一桩怪事。过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家家户户给这些孤寡老人送点东西。

这里所谓第二类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并且,二十多年来,农村税费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够交税。大人内外应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最近一个博士师兄请吃饭,他说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来学校很早。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问,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所以,他过年回家,基本不出门。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其实我没看什么,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

小结

说了上面这些,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其实真的没有刻意去观察,但是很多事情却不停地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0 Comments

万柏墓园日记-孝顺女儿心

2/24/2015

0 Comments

 
列治文山,雪

大年初五,范女士就电话约我在爱恩墓园见面。

她想预先给八十多岁的父亲预先选定棺木,预先安排身后事。

她担保爸爸从中国移民到这里,十年了,爸爸还没有领到老人金,生活费用都是她这个孝顺的女儿负担。

现在爸爸住在养老院,养老院的医生告诉她,应该给老人家预先准备一下身后事了。

所以范女士就在她朋友的陪同下来到爱恩墓园。
0 Comments

万柏墓园日记-入土为安

2/14/2015

0 Comments

 
Picture
德爱墓园,中午,晴天,酷寒

通胜上说今天宜祭祀,斋醮,沐浴,开生坟,除服,成服,移柩,入殓,破土,安葬,合寿木。

杨爸爸的葬礼今天举行,中午在德爱墓园18区入土为安,有大约50多人参加了葬礼。

德爱墓园根据华人习俗,给家人在墓园第18区准备了烧纸钱的铁桶。

冬天墓地里铺了厚厚的雪,在参加葬礼家人宾客来到之前,除了石棺,墓地开挖等工作准备好以外,墓园工作人员还把通往墓地小路的雪铲干净。

杨先生说:妈妈和他们全家人都很满意,非常感谢多伦多殡仪馆和德爱墓园的服务。

杨爸爸自从中风6年以来,全家人对爸爸的细心照顾,特别是杨生杨太把工作都辞掉,全职在家做饭买菜照顾爸爸的生活,到今天为止,爸爸入土为安这一个时刻,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杨生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葬礼上的发自肺腑的发言,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爷爷虽然走了,可是爷爷的慈爱永远留下了。杨家后继有人。这让杨生特别欣慰。









0 Comments

万柏墓园日记-多伦多公墓

2/14/2015

0 Comments

 
写完多伦多公墓这篇文章,大家好像都特别感兴趣,想继续探讨多伦多的公墓。

我觉得多伦多公墓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公墓服务任何社区,无论什么信仰,什么种族都可以使用。
2.公墓里有政府提供给保卫国家军人的墓地。
3.公墓要提供各种价格从低到高的安葬选择,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4.公墓选址合理,交通方便,像一个城市里的学校,医院一样,公墓是整个市政规划的一部分。
5.公墓历史悠久,管理完善。
6.公墓有围栏,有大门,有开关门时间安排。
7.公墓一年四季都有维护和运作。
0 Comments

万柏墓园日记-公墓

2/11/2015

0 Comments

 
士嘉堡,3点,大雪

大雪又杀到士嘉堡,但仍然挡不住我们看墓地的热情。

接上老关两夫妇,从Victoria Park 上高速,走401往东直奔Pickering德爱墓园。

由于快到下班堵车高峰,而且又下大雪,车速很慢,我们在路上聊起了公墓。

什么是公墓?

很多从中国移民来的客户把所有的墓园都笼统地叫做公墓,其实墓园分两种,一种是公墓Public Cemetery,一种是私墓 Private Cemetery。

公墓是向所有人开放,也就是公墓接纳服务社区的所有人,无论你是什么宗教背景,无论你是什么种族。你都可以去公墓买块墓地做将来永久安生之地。

私墓只接纳家族成员或有血缘关系的成员。

在大雪中,我们参观完德爱墓园,又驱车前往列治文山的爱恩墓园。
0 Comments

万柏墓园日记-回多伦多过年

2/10/2015

0 Comments

 
士嘉堡,10点,晴天

马路上已经可以露出黑颜色了,没铲干净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水。

接上宣生宣太和他妈妈,沿着Finch一直向西,来到约克墓园,约克墓园位于北约克中心,有多伦多中央公园的美称。

宣生宣太二十年前在多伦多读完大学,返回香港工作,妈妈一个人住在多伦多。

每年他们都回多伦多陪妈妈过春节,今年多了个安排,就是陪妈妈选好长寿地,让妈妈放心,做儿女的也可以安心在香港工作。

来到约克墓园,我们先看了第六区向南的墓地,然后再看第十区,最后看的约克墓园西区的第30区和第33区。
Picture
0 Comments

万柏墓园日记-孝顺

2/9/2015

0 Comments

 
万锦,10点,小雪

虽然铲雪车很卖力工作,万锦大街小巷的积雪仍然还没有完全少干净,举目望去,白茫茫一片不见黑色的马路,车开在路上,像是走在地毯上软绵绵的。

我到万锦愚人村接上杨生一个人,再次前往Pickering德爱墓园。昨天他们一家看了Pickering的德爱墓园和列治文山的爱恩墓园还有一个联合教会的一个墓地,昨天晚上杨妈妈和两个儿女,媳妇女婿等家人,比较了位置,价钱,人文景观,华人文化因素等,还是比较喜欢德爱墓园。

每次从他家里开车出来,杨生都记录下起始公里数,以便记录下从他家到墓园有多远,需时多少时间。

和杨生看了两次墓地,已经是老友了,他把家里的事情都一五一十地告诉我了:他父母早在十年前就想预先购买长寿骨灰位,因为他父母的好朋友买长寿位的时候诚邀他父母一起买,将来上天堂的时候再做好朋友,好邻居。父母犹犹豫豫,这个预置长寿位的事情就一拖再拖,到了今天,他们要买的长寿位已经很贵了。

在去看德爱墓园之前,他们比较了墓地和骨灰位的总预算,大概相差三千元左右,而且杨生一家和妹妹一家也墓地可以买在父母隔壁,将来有子女陪着,父母将来不会太孤单。这就是他们选墓地的理由。

杨妈妈的教会朋友也跟杨妈妈出主意说:墓地比骨灰位好,加拿大没别的好,地到挺多,不用白不用。教会的朋友们都知道杨先生很孝顺父母,父母的意见他绝对支持。

这样,我们又一次,踩着齐膝深的雪,在德爱墓园18区,来回查看:地势,号码,邻居,树木景观。。。。
Picture
0 Comments

万柏墓园日记-加拿大福利

2/8/2015

0 Comments

 
Picture
德爱墓园,下午3点,小雪

到万锦愚人村接上杨生一家,走highway 7往东,先开去一个联合教会的墓地,杨生的一个朋友介绍的。该联合教会的墓地位于Pickering的北边,从七号公路和407交界处再一直往北开二十分钟。

看完这个墓地,再掉头往南沿着7号往南往西开去到德爱墓园。

杨生的父母原来打算将来百年后火化,后来听人说,加拿大和中国比有两样福利特别好,一样是可以多生孩子,另一样就是死后可以土葬,所以就有今天雪中看墓地这个安排了。

到了德爱墓园18区,我和他两人踩着厚雪上到坡顶,查看地势,老太太坐在车里和站在坡顶的我们电话讨论哪块地合适。

他们讲的普通话听着耳熟,一问,原来是天津话。




0 Comments

万柏墓园日记-爷爷的墓地

2/7/2015

0 Comments

 
爱恩墓园,10:30am,大雪

大雪天,爱恩墓园的停车场挺满了车,有一个葬礼正在举行。

我带上苏生和他妈妈进到爱恩墓园办公室,苏生的妹妹从new market家里开车下来随后赶到。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先到列治文山的爱恩墓园看一下,再去东边皮克林的德爱墓园,然后再去西边的柏寿墓园。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他们家有个朋友买在了士嘉宝东边的德爱墓园,另外有个朋友就买在西边的柏寿墓园。而他们的爷爷奶奶的墓地就买在爱恩墓园。所以爱恩墓园是当然的首选。

苏生的爷爷奶奶葬在爱恩墓园第18区,是在2010年预先购置的双人地,当时买的价格是3千多加币。现在18区只剩下几块双人地可选,价格要七千多加币。

比较了爱恩墓园的29区和25区,兄妹俩最后决定给父母在25区买块双人福地。墓地价格为7千多元,加上开穴费,石棺,石碑,总共将近二万元,预付四千订金,分期两年付清。

下午,雪更大了。

古家俩姐妹同各自先生来签四块双人地的合同。

我们一行五人开车前往第29区,把车停在路边,踩着齐膝的雪,再次看一下上周帮他们预留的四块双人地。还好,今天虽然雪大,但是不冷。








0 Comments
<<Previous

    Archives

    January 2021
    June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March 2019
    January 2019
    November 2018
    June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August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February 2015
    January 2015
    December 2014
    November 2014
    October 2014
    September 2014
    August 2014
    March 2014
    January 2014
    September 2013
    April 2012
    August 2011
    March 2011
    December 2010
    November 2010

    持牌預置顧問

    416 984 0756
      info@preplanning101.com

    View my profile on LinkedIn
    Follow @Preplanning101

    分類

    All
    228102052322810652922267522290652922756720736
    2281020523228106529239080277006529233836265752267522290
    2756720736
    2a6a40cf94
    362db57504
    Funeral
    墓園
    墓園
    墓園,墓地
    墓園,墓地
    墓園,墓地,多倫多,重陽節,風水,墓碑
    墓園,墓地,多倫多,重陽節,風水,墓碑
    墓園,殯儀館,清明節,Cemetery
    墓園,殯儀館,清明節,Cemetery
    墓地,墓園,多倫多,旅遊
    墓地,墓園,多倫多,旅遊
    墓地,墓園,陵墓,多倫多
    多倫多,墓園,殯儀
    殯儀

    RSS Feed

Copyright © 2010-2020 preplanning101.com · All Rights Reserved